地址: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
碳排放监测是指通过综合观测、数值模拟、统计分析等手段,获取温室气体排放强度、环境中浓度、生态系统碳汇以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碳源汇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信息,以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过程。
有助于政府和企业,掌握碳排放情况,进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碳排放管控措施,有助于提高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,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。
碳中和的目的是平衡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,碳计量、碳监测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重要手段。碳排放量的核算主要有两大类方式,即碳计量和实测法。碳计量又可以分为排放因子法和质量平衡法,排放因子法目前仍是我国主要使用的碳核算方法。
碳监测有物料核算法,即根据化石燃料消耗量等推测碳排放;以及现场检测法,通过CEMS对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进行浓度和排放总量的连续监测和实时传输。
主要监测对象为《京都议定书》和《多哈修正案》中规定控制的7种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 (CO2) 、甲烷(CH4) 、氧化亚氮 (N2O)、氢氟化碳(HFCs) 、全氟化碳(PFCs) 、六氟化硫 (SF6) 和三氟化氮 (NF3)。
排放源监测主要指通过手工或自动监测手段,对能源活动、工业过程等典型源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监测的行为。
二氧化碳(CO2)、甲烷(CH4)等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、同源、同过程的特点,统筹温室气体与大气染物排放监测,夯实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基础,有助于评估与验证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和排放因子的科学性,支撑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;同时,也可以丰富我国碳排放交易中排放量的确定方法,推动企业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的协同监测监管。
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自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,其中固定源燃料燃烧占比约85%,其余为建材、冶炼等环节贡献。二氧化碳排放监测主要依托连续监测技术,即通过对排放口二氧化碳浓度和排气流量开展自动监测,实时连续监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变化情况,该技术在美国、欧盟已有成熟应用,在我国处于试点研究阶段。